“美浓刀”是什么地区的出品?“长船刀”为什么会归类到“備前刀”?“三条派”和“五条派”有什么关联?这些是依据什么来取名的?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并做出解答。 日本刀剑的命名法之一是根据制作所在地为特点命名的,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刀工群往往有着比较稳定的活动区域,因此用所处的地理名称来命名刀工派系便显得传承条理清晰了。说到这里我们要先说说古日本地理的“五畿七道”。 五畿七道 五畿七道(ごき しちどう),指古代日本全土在律令制下的行政区域划分。“五畿”指京畿区域内的5国,京畿之外的其他领土则仿中国唐制,共分七道。五畿七道制度自奈良时代开始实施,直到明治初期的废藩置县为止,但部分道名仍沿用到如今。五畿七道据说是在天武天皇时所确立的。另,明治政府将“虾夷地”更名为“北海道”后,又有“五畿八道”的合称。 (古代日本不算北海道的五畿七道)
刀剑制作的五个传方 平安时期以后,日本刀的制作在逐渐进化,根据地域性特点发展出的五个对刀剑制作起到重要影响的传方。他们分别是山城传 大和传 备前传 相州传 美濃传。五传在古刀期奠定了日本刀的制作要点,并对日本的刀剑制作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质朴刚健的大和传 大和传是活跃在大和国(今奈良县)的刀工锻冶群体总称,是五传中最早出现并稳定的传方。在飞鸟时代颁布的《大宝律令》中明确了武具类要打铭,现存的能找到能响应这个规矩的最古实物,便要数大和刀匠天国的作品了,因此天国被认为是大和传乃至古刀期的有名鼻祖。
(传说为天国所作名物小乌丸) 奈良时期的和铜三年(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到大和国境内的平城京。当时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由大陆渡来的佛教文化为主,因此国都地区的寺院开始繁荣起来。“佛教保护国家,武装保护寺院”的思想落实下去,寺院周边便开设了供装备僧兵的装备锻冶,这是大和传兴起的原因。 传说级名工天国因年代久远,其真实性已不可考。实际的大和传最古锻冶流派,是平安后期以奈良地区若草山千手谷(现东大寺三月堂北面)为据点的千手院派为首的。紧接着到了镰仓初期,归东大寺管辖的奈良葛城山地区诞生了以则弘为首的尻悬派、奈良县北葛城郡当麻町的当麻寺出现了以国行为首的当麻派、在东大寺西正门的天磑门前出现了以包永为首的手搔派(据说手搔是天磑的误读导致的)、还有在奈良县高市郡诞生的以国光为首的保昌派。在大和国境内诞生的千手院派 手搔派 当麻派 尻悬派 保昌派因此又被叫做大和五派。 下面来概括说说大和物的一般特色:大和传因为诞生最早,制作理念接轨于大陆刀剑的制作与审美思路,因此作品多以烧直刃沸出来居多,气味刚健冷彻没有过多的设计感。即使是出现乱刃情况,也多是无碍于整体氛围,自然带出来的小乱刃。由于主要的供应对象是寺社的僧兵众,大和传的作品有着稳定的供应对象和较小的推广性,因此在古刀期有着比较明显的自我特色。 千手院派多板目肌交柾肌,烧沸本位细直刃,直刃交小乱刃颇显古雅,刃中多砂流、金筋、沸筋等动态。手搔派多板目肌,地铁细腻有光泽,沸本位的直刃,刃中多带打除、二重刃、沸足、金筋砂流等动态。当麻派作品公认为五派最优,板交杢肌紧实均匀,以沸本位中直刃为特点,或直刃仕立的丁子刃。刃中多有喰违刃、打除、二重刃现象,颇有相州上工风情。保昌派是大和五派中地肌最有特色的,他们的锻造采用了单向折叠的方式,呈现出的“柾目肌”平行连贯于刀身轮廓。烧刃多沸出直刃,帽子甚至配合锻地设计出了没有折返的烧诘帽子。刃中动态多见打除、砂流和二重刃现象,帽子多扫挂风。尻悬物因为特征明显的板交柾地肌也被命名为尻悬肌,烧刃多沸出中直刃交小乱或有节奏的互目乱,烧幅窄。刃中多砂流、金筋、喰违、二重刃等现象。
(沸出直刃调 中反浅镐高是大和物的通用特征 这里用保昌重要举例) 高贵优雅的山城传 平安时期的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于平安京(今天的京都府山城)。山城成为了新的政权中心,刀剑武具的供应也随着迁都而打开了新的篇章。从初祖三条宗近开始,一直到后来的三条派、五条派、粟田口派、来派、绫小路派,再到后来的信国派,平安城派等,构成了山城传的繁荣。 山城传的特点以优雅高贵的气质为最,围绕着政权顶点文化的刀剑多是以礼器的形式来制造的。以纤细弯曲的新月形刀姿为美的刀剑自然不会考虑实战带来的问题,因此在出现了战乱之后,山城传的制作思路才朝着更好的使用方面进发。 镰仓初期的后鸟羽上皇招募全国的名工来优化之前的刀剑问题,从全国各地招募来的名工与天皇组成的锻冶机构叫做“御番锻冶”。御番锻冶的出现成为了日本刀历史上的第一次制作巅峰,这也为后来山城传的隆盛打下了殷实的基础。来自山城本地粟田口町的兄弟六人,以绝顶的技艺将山城锻冶推向了刀剑美术巅峰。这也是镰仓新朝以来,山城因为御番锻冶制度而诞生的第一个本地流派:粟田口派。紧接着居住在绫小路地区的小刀工群和传说祖先是朝鲜人,得名为“来”的锻冶部众先后崛起。山城传的隆盛使得优质的刀剑在镰仓时期如喷泉般不断涌现。 我们来看看山城传的制作特点集成:在平安中叶时期,以三条宗近,三条派五条派为首的山城锻冶强调洗练纤薄的品味,姿型多呈新月形,注重腰反。先元幅落差大,切先以小切先和小猪首切先居多。地肌以小杢目肌 小板目肌样式为主,烧刃多是细直刃调混小丁子 小乱风。由于早期的材料与器材相对有限,因此早期的作品中会混入明显的地景、金筋、稻妻等现象。此外无规则的汤走与映,自然生成的打除刃,二重 三重刃是这个时期刃文设计带来的最大特色。 到了镰仓初期,大和国兴福寺的甲胄师国赖搬家到山城国粟田口町,国赖的儿子国家成为粟田口派初祖。但实际上粟田口派的初祖是国家的六个儿子:国友 久国 国安 国清 有国 国纲(粟田口六兄弟)。作品多小沸本位细直刃调为特点,锻造更是以独步天下的小杢目肌样式称绝。粟田口派作品受时代因素影响开始加宽身幅 镐幅,并多开樋减重。粟田口派引领了山城传的品味高度,后来居上的绫小路派和来派也秉承了这个制作思路。
(粟田口物地刃质感) 到了镰仓中期,在粟田口派的继承流传期间,京都的四条大路(绫小路)出现了以定利为首的锻冶小团体,叫做绫小路派。同时在京都西部的地区出现了代表山城传的最大流派~来派。来派的祖先据说是朝鲜地区的“渡来人”,以来国吉为初祖,但实际初祖为国吉儿子国行。来派的出现不仅继承了粟田口派的高品味与高质量 ,更因为庞大的制作体系加强了山城锻冶对后世的影响。 (战争时期依旧漂亮的来國光太刀 国宝) 镰仓后期,来国俊后代了戒 了久信开启了了戒系。镰仓末期的战乱过渡到南北朝时期,山城地区先后出现了以相州正宗十哲之一:原来在镰仓长谷居住,后来随军搬到京都五条猪熊,以长谷部国重为首的长谷部派。相州貞宗三哲之一:山城堀川住,传说为了久信后代的信国为首的信国派。以及室町初期诞生于山城本地的平安城派。南北朝时期的山城物特点,普遍追随彼时流行全国的相传样式,这时的山城物更多体现在产地山城,而非指带有前朝产品特色的刀剑了。
(带雕刻的信国作品) 产量第一的备前传 关于备前传的起始,早在平安时期永延元年(公元987年),备前地区就出现了以友成为鼻祖的刀剑锻冶,这便是备前锻冶的起始。到了镰仓元历年间(公元1184年)为止,把这段期间的备前锻冶叫做古备前。在镰仓时期,承元二年(公元1208年)后鸟羽上皇招募选拔的御番锻冶人员中,来自备前地区的則宗成为了一文字派的始祖。又在随后的历仁元年(公元1238年),长船町出现了以光忠为主的长船锻冶。至此,古刀期出品量第一大的传方——备前锻冶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了。 镰仓末期~南北朝时期全国掀起了相传风潮,备前传的兼光 長義也积极的在作品中融入了相传特点,因此長義与兼光也被认作是正宗十哲。同时期的长船元重和邻国但马的法城寺国光学习了貞宗的思路,加上京堀川的信国,并称貞宗三哲。 室町初期的应永年间,备前锻冶经几轮淘汰以长船锻冶独尊,康光 盛光为核心。室町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和大明开启了“勘合贸易”,刀剑作为热门商品导致订单激增。备前作为全日本锻冶资源最优渥的地区,自然是贸易品的首选生产地。就这样长船锻冶的制作模式开始工坊化,并且出现了集中性的铭切品牌。明日的勘合贸易和应仁之乱(1467年)之后刀剑的需求量达到了峰值,出现了大批量赶工制作的“数打物”。由于长船锻冶的疯狂作业,导致当地的生态平衡严重破坏。在天正十八年时(公元1590年),吉井川的洪水爆发,湮灭了备前地区的绝大多数刀剑工坊,备前传技术几乎全盘灭绝。至此贯穿古刀期的第一大传方就此拉下帷幕。 备前传的特点在于大规模的应用了繁复华丽的丁子刃,我们来看看各个时期备传的特点:古备前(平安中期~后期)时期的刃文特征以匂沸同现的窄烧幅的小丁子乱居多,时代因素带来的技术特点反倒使得古物有着自然天成的古拙感。这个时期的备前锻冶分为友成系与正恒系。友成系的作品多开棒樋,帽子上多有二重刃现象。此外友成系的包平 高平 助平被称作“备前三平”。 到了镰仓初期,备前地区出现了备前传乃至华丽刀剑派为代表的一文字派。他们的铭切普遍以“一”为主,根据制作地区的不同分为福冈一文字、吉冈一文字、片山一文字、岩户一文字等。一文字制作特点由之前小模样丁子刃进化成起伏落差大的大房丁子 重花丁子 袋丁子等华丽丁子乱样式,刀姿由平安末期的细美身姿变成幅度宽广的豪壮风。一时间争奇斗艳,驰名天下。后来居上的长船派光忠与畠田派守家也受一文字的制作思路影响,烧制华丽的大丁子乱。长船派发展到长光时期,受蒙古袭来的实战影响,将富丽堂皇的大丁子乱改成更适合实战修复的片落互目刃,南北朝时期的兼光長義发展出了锯刃和大模样的耳形乱刃文。
(以妖冶刃文著称的国宝级太刀 山鳥毛) 进入室町时期,复古风气让当时的名工开始寻找前朝的特点。譬如应永时期的盛光设计出腰开互目丁子试图挽回一文字时期的荣光,则光 师光 経家等名工都沿袭了这个制作思路。另一类一烧直刃的康光为主,强调刀剑的素雅美。到了室町中期,勘合贸易带来的巨大订单导致刀剑的质量远低于之前水准,商标性质的工坊物活跃在长船各个地区。接踵而至的应仁之乱更是将日本的祥和打破,至此日本进入长达百年之久的战国时代。此时备前依旧是以工坊物的加工模式为主,并出现大品牌下的特色子品牌刀工,这便是俗名入刀工现象。以祐定工坊为例,彦兵尉祐定 与三左卫门尉祐定 源兵卫尉祐定等便是同行翘楚。这个时期的刀剑开始注重刃文的个性化设计,以与三左祐定为首的蟹爪丁子开始成为末备前时期最有视觉冲击的丁子刃文。此外直刃的制作从室町初期的康光,中期的忠光,到末期的清光,一直都有延续下来。
(与三左祐定雄浑的作品与炫目的蟹爪丁子) 集大成的相州传 元历元年(公元1184年),源赖朝在镰仓相模国(今神奈川)开府,史称镰仓幕府。在大和 山城都有保护权力的武备基础下,镰仓幕府自然也要加强武备的囤积建设了。至此北条时赖招募了山城地区的粟田口国纲,备前地区的三郎国宗和一文字助真,这便是镰仓锻冶的奠基人了。 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年)和弘安四年(公元1281年)的蒙古两度入侵,史称蒙古袭来。武士集团手中的刀剑在与新颖的敌人交战过程中,不能轻松适应使用情况。因此全国的刀剑制作,开始围绕与元军交战的情景展开设计,镰仓锻冶经过新藤五国光,行光的几代努力,在正宗时期取得大成,正宗带来的全新制作思路经过推广立刻感染了全国的制作风气。以正宗为核心的相传理念经过南北朝时期最为严苛的考验,一直繁荣到室町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了震烁天下的正宗十哲与貞宗三哲,直到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不需要过多的刀剑制作群体。镰仓锻冶的末裔在相模小田原地区扎根,并延续到了江户时期。 桃山时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因此刀剑的赏玩风气也注重多元化的相传物,桃山期伊始的新刀制作纲领围绕着相传风气进行,相传精神贯穿了新刀期。 相传的制作特点根据进化的过程大体上分为镰仓新藤五国光为首的相传锻冶前期,正宗为首的相传锻冶巅峰期,南北朝广光秋广为首的相传锻冶第三期阶段,室町时期一廣正纲广为首的末相州阶段。
(早期相传物的精良与山城传的审美理念一脉相承) 早期的相传锻冶特点捏合了山城传和备前传的制作特点,以板目肌,沸本位细直刃为常见。地刃中多见小沸,金筋、稻妻等特点,多带象征信仰的佛教素简雕物。到了镰仓中期,蒙古两度来袭的灾难导致刀剑的制作方向较于前期有着明显的不同,刀剑的定位开始偏向于实用方向。正宗的出现将软硬钢铁混合拉伸制成的轻薄刀剑不仅更利于实战切割,而且很大程度加快了战刀的制作工期。其次刃文的设计加宽烧幅,由之前的备前风丁子刃演变为利于修复的直刃调样式,减少刃文头 足的落差保证修复的刃区预留。与蒙元劲敌对战的过程中,镰仓武士期寄于神佛保佑,因此相传的雕物现象更甚前期。以大进房 貞宗 信国为首的名工开始注重雕物设计,雕刻的题材与搭配达到了古刀期雕物的顶峰。南北朝时期的相传锻冶以広光秋広为主,姿型受时代影响达到了同期刀剑尺寸制作的峰值,锻造也多以正宗思想带来的板目肌为主,配合波澜起伏的大皆烧刃尽显豪迈。如此豪壮风刀剑一度引领了日本刀剑的视觉审美。 (貞宗与他的雕刻出神入化) 进入室町时期,相州传因稳定社会的影响而大规模减低产能,镰仓地区以廣正 纲广为首的刀工群移居到小田原地区形成小田原相州锻冶。这时期的相传作品难有往日神采,徒有形式的大肌大乱刃搭配显得后劲儿不足。 后起之秀美浓传 美浓传是美浓地区的刀工群锻冶总称,是五传里最为年轻的传方。美浓传由正宗十哲中的兼氏和金重各自带领的团队定居美浓,融合当地锻冶之后衍生出的系统性传方。美浓传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彼时处于战争激烈的时代,因此美浓传的产品定位便是结实耐用的战刀居多,经过室町时期短暂的繁荣,到了战国时期美浓周边是北国豪强争夺地势发动战事的主战场之一。一时间美浓传关市因为地理优势成为北国最大的刀剑制作基地,这个时期同样生产了许多数打物。庞大的关锻冶也造就了诸如二代和泉守兼定,孙六兼元,兼房 兼常之类的名工。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吉井川大洪水导致的备前锻冶灭绝,反而促进了美浓锻冶的发展,一直到江户时代的新刀期,都能看到美浓传的身影。 美浓传的制作特点集合了相传的特点,也由几个外来的主派系的作风为主,大体上美浓传分为志津(直江)派,金重派与大和传派系。志津派以兼氏为主的手搔刀工群移居到美浓国之后命名,多为镰仓后期的雄壮太刀姿,地肌在手搔制作基础上融合了相传锻冶特点,多呈板目肌交柾肌样式。刃文则参考了相传的互目乱,以沸出为特点。金重派则规模最小,以优美稳定的风格为典型,作品多中直刃或小互目乱,地肌多带有大和传风味的柾流。大和传流派也是由大和的部分派系搬家至此形成的崭新派系,例如善定系的初祖清次郎便是手搔包吉之子,移居到美浓之后因为信奉法华经,根据法名新取名善定。寿命系也是由手搔刀工移居至此定名的派系。而赤坂千手院更是大和千手院搬家之后根据新地点命名的派系。值得一提的是,赫赫有名的千子系村正刀工也归属美浓传。
(名物妙法村正) (美浓物显著特点之一便是出现了尖头的互目乱刃 图例为孙六兼元) (本文由长曾祢古铁编辑整理)
|